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0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艺)11年来,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。这是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朱燕南在今天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内容。
朱燕南介绍,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反映,2014年以来,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,重点领域加速协同,重点区域加快建设,协同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,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。

数据显示,2024年,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1.5万亿元,按现价计算,是2013年的2.1倍。京津冀三地分别为49843.1亿元、18024.3亿元和47526.9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分别增长5.2%、5.1和5.4%,增速均超全国平均水平。
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,天津占比超过六成,河北提升最快。2024年,京津冀区域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万亿元,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.7%、4.6%和7.5%。
其中,高端产业发展较快。北京、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.3%和14.8%,比2014年提高11.5个和2.5个百分点。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.3%,比2013年提高10.5个百分点,需求潜力不断释放。
在协同创新方面,京津冀积极构建科技成果共享库和技术产权交易联合发布机制,2024年,北京流向天津、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843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7%。
在产业协作方面,区域内企业流动更加活跃。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。其中,北京在天津、河北设立分支机构,占京外分支机构的13.3%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分支机构占比超过四成。
目前,央企在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过300家,相关疏解及配套服务单位近两万人在雄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数量超过5800家,其中北京企业数量占比超过25%。
朱燕南说,协同发展也增进民生福祉。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稳步增加,2024年,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415元、53581元和34665元,与2013年相比,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.9%、6.7%和7.8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.9%、6.5%和6.8%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%、7.1%和8.3%,均快于城镇居民。
朱燕南介绍,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计监测工作于2014年启动。2016年研究建立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,2024年,较大幅度增加了反映协同发展的指标,把指数名称调整为“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”,同时逐步增强监测工作频率,按季度开展区域经济民生等监测分析工作,定期发布监测结果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